潮新闻 记者 林晓晖 摄影记者 徐彦
【写在前面】2003年,在习近平同志亲自倡导、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浙江101名科技工作者,带着“科技特派员”的光荣称号踏上征程,奔赴全省100个欠发达乡镇,科技特派员制度浙江实践的序幕由此拉开。 二十载春华秋实,特派员们把脚步印在泥土中,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浙江农村种下了一串“金种子”。今天,这些有贡献、有特色的科技特派员依然在之江大地上忙碌,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带来新变化。
“雨还在下,不知道果园里的葡萄要落多少。” 汽车行驶在雨幕里,盘旋在山间公路上,离丽水市青田县仁宫乡还有几公里的时候,程岩兴开始紧张了。
(资料图)
程岩兴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环境资源与土壤研究所基地管理员,也是浙江省首批科技特派员,下派的地点正是仁宫乡。夜里暴雨突袭,第二天一早,他赶回乡里去看看那些惦记着的果园。
“根部吸水过多的话,葡萄过两天就会掉落,现在得堵截进入大棚的流水。”仁宫村下路的葡萄果园里,程岩兴裤脚挽起,来回蹚水,利落地搬运石块,和果农一起疏通积水的排水渠。几个小时忙活之后,“总算能抢救回一些葡萄”,他的眉头微微舒展。
今年是程岩兴驻扎青田县仁宫乡的第二十个年头,他参与帮扶、见证这里从一个不起眼的山中小镇,变成当地有名的“水果之乡”。7000多个日夜,他和当地乡民一起呵护着这片土地,他太了解这亲手种出来的一瓜一果对于他们的意义。
省农科院科技特派员程岩兴(右)和果农张李勇一起疏通排水渠。徐彦 摄
“老程又带新种子来了”
在程岩兴位于仁宫乡政府的办公室里,整齐码放着他的科技特派员日记。
20年,6本“厚书”。翻开第一本日记的第一页——那是2003年4月8日,作为浙江省首批科技特派员之一的程岩兴,带着被褥和凉席,和同行们一起坐上长途汽车,奔赴丽水。
初到青田的那段记忆历历在目。“刚来的时候我连当地方言青田话都听不懂,没办法谈帮扶。”程岩兴用了3个星期,拉着驻村干部当“翻译”,前往50多个自然村了解农业生产实际情况。
“跑了一圈才知道,仁宫乡粮食作物占的面积比较多,但是经济作物只有西瓜、蚕豌豆还有零散种植在山地的杨梅。”农业基础情况不太好,程岩兴头绪万千,怎么样才能找到增收的突破口?
深入摸索后,程岩兴发现,每到冬天,当地气温较低,青菜无法大量供应,“如果能够在冬天种出蔬菜的话,会较快产生实际效益,老百姓也能更快看到科技助农的效果。”程岩兴立刻向仁宫引进5亩设施大棚,并鼓励农户夏建雄在大棚内种植荠菜。
不久后的春节,乡里的荠菜迎来丰收,一上市就被一抢而空,打开了青田的本地市场。因种植面积小,日产量不过三五十斤,后来,一些性急的人索性在大棚蹲守,现摘现买,生怕抢不到。“大棚蔬菜的种植,让农户的当季收入翻了好几倍,”程岩兴回忆,“最重要的是,大家开始信任我了,算是扎稳脚跟了。”
仁宫乡距离县城很近,程岩兴又在想,是不是可以把这里作为一个县城的“后花园”,除了蔬菜之外,还供应水果。程岩兴首先把目光投向当地有一定种植基础的杨梅。土壤的选择、树势的观察、让杨梅避雨栽培……程岩兴事无巨细,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学,常常一呆就是一天。有时,又为了解决杨梅的病虫害问题在乡里和省农科院之间两头跑。
2003年,仁宫乡约有山地杨梅1400多亩,其中投产面积约600亩,到2012年,杨梅种植面积就扩大到了11000余亩,投产面积达5000余亩,年产值超3500万元,壮大了当地农业“支柱”。
茁壮成长的杨梅,吹响了“水果之乡”雄心的第一声号角。
程岩兴趁热打铁,又大力引进蓝莓、覆盆子、砂糖橘、草莓等适合当地种植的新品种,培育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2011年9月,他将1.3万株草莓苗带到了仁宫,免费送给村里的种植能手张里清和夏建雄。每年开春,他会从省农科院准备一部分蔬菜种子送给农户。20年来,程岩兴先后为仁宫乡引进了50多个品种,产生了丰厚的经济效益。近几年,柑桔、葡萄也已经成为仁宫水果的新名片。
水果种植需要一个周期,从引进到挂果,一般需要4年到5年左右的时间。在不断引进的过程中,他忽然意识到,“仁宫乡的水果种植好像拼图一样,不知不觉快要拼满了,成了可以保障周年供应的‘四季果乡’。”
程岩兴在仁宫乡当地的葡萄果园里 徐彦 摄
“科学种田”辅导班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种水果”能赚到钱这个事实,当地老百姓真切感受到了,程岩兴开始有更深的思考。
“以前在仁宫主要是传统农业为主,在程老师的帮扶下,这里从过去比较单一的粮食种植为主转型为多彩蔬果种植的农业结构,整体的品质和附加值都在不断提升。”仁宫乡党委书记范磊说,更关键的是,理念上的提升。不再是靠天吃饭、粗放式的农业,老百姓学会精准选种、管理土壤品质,也会思考下游的销路对接,他们知道,种田,也是要讲科学的。
程岩兴更是对此深信不疑,“助农就是助力观念的改变,让他们打开视野,有尝试的勇气和胆量,孕育起农业科技创新的氛围。”
20年间,程岩兴通过仁宫乡政府举办了60多场“科技下乡”培训会,在树下摆张桌子就地咨询,或是请来省里的农业专家在教室里讲课,更多时候,“上课”没听懂的农民朋友还会在课后把他团团围住要求“课后辅导”,具体培训的人数多到程岩兴自己也算不清了。
同时,他陪农民朋友走出仁宫,取经求学——到杭州、金华学习大棚蔬菜的种植,到建德学习草莓种植,到四川学习春见种植管理,到象山学习红美人的优质栽培技术……“我想给山区老百姓打开一扇窗,想用这方式把农村里‘小、落、散’的一家一户,培养成技术人员联盟,大家互相交流经验,一起跟上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程岩兴说。
程岩兴似乎总是在路上,不知疲倦。对此,他告诉记者,有个场景他至今铭记在心:来领种子的时候,一位农民朋友小心翼翼地将撒落桌子上的几粒玉米种子扫拢,程岩兴瞬间被触动,农业本为民生之根本,也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他拍下了这幅画面,在日记本里一字一字写道:“一粒种子都不能丢”。
这是一场“双向奔赴”
程岩兴的科技特派员日记,一写就20年。
20年来,全省科技特派员从第1批发展到了第15批,仁宫乡的党委书记、乡长先后更换了6任,当年一起派驻青田的16名省级科技特派员里,只有程岩兴还扎根于青田。
程岩兴和乡民们的感情越来越深,人们会亲切地喊他老程,当地的三轮车也常常成为他错过班车的“座驾”。几次接到调任的机会,程岩兴始终没有离开。第一次服务期满时,乡干部找到县科技局领导,“我们不要更换特派员,我们就要老程!”
“农户的笑脸,就是对我们工作的奖赏。”程岩兴的手机里,关于他自己的照片很少,保存最多的照片都是关于这片土地,饱满的种子,缤纷的果实,农户的笑脸,他还把果形最好看的两颗杨梅用作了微信头像。“我是从农村长大的,我的父母都是农民,对土地和农民有种特殊的感情。”
这是一场双向的启发和奔赴。程岩兴总说,乡民口袋“饱了”,脑袋“富了”不仅是他的作用,“其实农民朋友们有着极为丰富的经验与智慧,我们是帮助出谋划策”。程岩兴举了个例子,当地杨梅的凋萎病,这种新型病害就是农民先发现的,后来我们和省农科院里的相关专家一起合作,找到了有效的解决办法。
“他这个人很好,我们也很实在,我把他当老大哥一样。”村里的葡萄园种植户张李勇向记者谈起自己对程岩兴的印象,说到程岩兴今年要退休和离任科技特派员岗位的时候,张李勇有点儿哽咽。
程岩兴觉得,时间过得飞快,“因为搞农业是急不得的,相对来说它投资见效慢,更需要耐心和定力。”程岩兴每引进一种水果,都会仔细分析它的培育条件、销售半径还有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应该按照适合自己的节奏,一步一步走。”
面对即将离开深耕二十年的土地时,程岩兴很坦然 “明年就要退休了,所以我的任期也将正式结束,将位置留给后续的‘派友’,或者说用他们的思路再来开拓一下,我觉得这个也是一个好事情。” 程岩兴很喜欢“派友”这个称呼,因为听起来就像“战友”一样亲切,也多亏了“派友”们的相互帮助和扶持,才不至于从心理上感觉孤单。
之后,程岩兴也会带着下一任科技特派员来仁宫。到时候他的身份就不一样了,作为仁宫乡民的老熟人,他将向他的老兄弟们介绍这位新“派友”。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